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孔茜 常文彬
自1991年踏上讲台,济宁市任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司加敏的教坛足迹已绵延34载。从青涩的桃李年华到从容的知命之年,岁月在她身上刻下时光的印记,却从未磨减她对学生的那份热忱。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她曾在日复一日的耐心引导中尝过辛劳,也曾在破解教育难题时扛过压力,但回望来时路,她总说“感受最多的还是收获和充实”。时光荏苒,她始终以爱点亮一批批特殊孩子的未来,用行动诠释着“爱与责任”的师者初心。
心中有爱
守护特殊花开
初见司加敏,温柔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利落束起的长发,配上一身雅致的新中式衣裤,让人心生亲切。每当聊起学生,她总会不自觉地扬起嘴角,眼里闪着光,“我们的孩子特别可爱,每次上完课,都像‘小尾巴’似的跟着我,挤在办公室的窗边望着我笑”。
这份对特殊孩子的热忱,源于她儿时的一桩心愿。一位同学的妹妹因听力障碍,上课总跟不上,因找不到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最后只好无奈退学。“要是有专门教他们的学校,是不是就不用退学了?”这个念头,悄悄在她心里扎了根。
1988年,司加敏考入山东省昌乐师范学校,攻读特殊教育。1991年毕业时,她放弃了去县城实验小学任教的机会,毅然选了济宁市聋哑学校——这一去,便是34年。其中13年,她既当班主任,又做语文老师,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
教学初期,一名学生用手语认真向她比划:“老师,什么声音都听不到。马路上要是有汽车从后面开来,我们都不知道躲……”那细腻又带着自卑的心思,狠狠撞进她心里。从那时起,“帮他们活得更踏实、更有底气”,成了司加敏从未动摇的目标。
司加敏细心地记下每个学生的发音特点、掌握程度,再量身做计划。为练习发音,她为学生准备镜子对口型、用纸条感受气流,让他们触摸自己的喉部与鼻翼来体会振动。有的孩子一个音节要练上百遍,能听到正确的发声,便是她一天最欣慰的事。
如今,她的教学方向已从聋哑儿童转变为智力障碍、孤独症、多重障碍儿童。即使担任副校长,她仍然坚持一线教学。“不讲课,心里就不踏实,”她说,只有贴近孩子才能洞察需求,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从教34年,她对提升教学的热情丝毫未减,“守在一线,才知道孩子要啥,新方法咋落地。”除了课本,她更重社会适应力,常把课堂搬到超市这些真实场景,带着孩子们现场学、动手练,教他们怎么应对日常的生活场景。
责任满怀
照亮教育之路
扎进课堂听课,牵头教学评比,组织教研培训……自2004年分管教学起,作为副校长的司加敏将更多精力用在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和青年教师培养上。“教特殊孩子,得先懂孩子。”她常跟青年教师念叨,“摸清每个学生的底,才能分层施教,让他们真学到东西。”她总说教学不能只凭热情,得讲方法、有依据,只有了解每一名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才好设计适配的教法。
在她带动下,教具、学具、多媒体渐渐成了课堂“标配”,课上得更直观生动;她自己也毫无保留,手把手带着备教案、抠环节,甚至亲写范例供大家参考。“教学是良心活,半点马虎不得。”她总这么说,“你多备一分,课堂就多一分亮。”
分管校园安全工作后,她始终守在特殊孩子身边。“特教学校,安全教育得比普通学校密集得多,每天、每周都得不厌其烦的引导提醒。”她秉持“重复+实操”的工作法,每周每班开安全主题课,把防灾知识拆成能模仿的步骤;每月至少一次全校演练,让孩子们在模拟里练出肌肉记忆。日子久了,不少孩子不光能认出危险信号,还能说清应对步骤,甚至主动做避灾动作。
转瞬之间,已过34载,从教学一线到学校管理,她用大半生的坚守告诉我们:师者的温度,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以热爱为锚,用心守望。
正规配资平台官方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