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徐昕
秋天快到了,有一天家人在超市看到有卖青皮橘子的,就买了几个回来给我。因为这种橘子太酸了,家里只有我一个人爱吃。小时候街上卖的都是这种橘子,摊贩们吆喝说自家的橘子甜,不甜不要钱,可我却想,我喜欢的偏偏就是青皮橘子的那一口酸。后来柑橘类水果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这几年吃的比较多的是沙糖桔、芦柑、丑橘、粑粑柑,而青皮橘子确实不常吃到了。夏末初秋尝到了这一口鲜,让我又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
网上曾有一个话题让我挺有感触的,叫“小时候常吃的水果消失了”。仔细想想,确实有很多小时候熟悉的“基础款水果”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比如儿时夏天的标配西瓜。以前买瓜全靠拍,通过拍击瓜体的回声判断是不是熟了,吃瓜就像开盲盒一样,一刀下去还担心会不会买到了没有成熟的白籽瓜。如今任何季节都可以吃到西瓜了,而且好像早就没有了买到白籽瓜的顾虑,仿佛现在的西瓜都能保红保甜一样。还有苹果,小时候我会把苹果分成两种,“脆苹”和“粉苹”,“粉苹”就是那种咬下去粉粉的苹果,我们常说是给没有牙的老人吃的。而我个人更喜欢吃“脆苹”。如今想来,“粉苹”好像也有许久没有见到了。
“基础款水果”的消失,反映的其实是农业科技的进步,水果的品种不断得到改良。大家不爱吃酸橘子,农业专家就通过科技手段培育出口感更甜的橘子;嫌橘子皮难剥,就培育出用手一按皮就破的新品种。水果品种的不断“进阶”,是大众喜好和市场选择的结果。
“基础款水果”是不是真的没有了市场?倒也未必。以葡萄为例,近期据多家媒体报道,曾经水果市场上的热门品种“阳光玫瑰”今年明显遇冷。“阳光玫瑰”的价格曾是几十元一斤,最高时甚至卖到过300元一斤,而今年暴跌到几元钱一斤。网上有人说,“阳光玫瑰”10元三斤都嫌贵,宁愿买10元两斤的“巨峰”葡萄。大家普遍反映“阳光玫瑰”太甜了,反而失去了葡萄该有的风味。就我个人而言,也更喜欢以前的品种,喜欢葡萄吃进嘴里果肉与果皮分离的那种爽滑感。“基础款”葡萄甜里带酸的独特口感,或许正是“阳光玫瑰”所不能替代的。很多人开始意识到,水果并非越贵越好吃。大家开始重新关注“基础款”水果,这其实是市场更加理性的体现,我们无需把它视为一种“消费降级”,它其实反映出了大家对水果品质更深层次的追求。
今年跟“基础款水果”一起回归的还有“基础款冰棍”。这个夏天在各个景区逛逛,就会发现卖得最好的是1元钱一支的老冰棍(杭州人叫“白糖棒冰”)。不仅仅是因为它便宜,更是因为它真的解渴,而且还带着小时候的味道。反而是前几年那些很火的“雪糕刺客”渐渐受到了冷遇。删繁就简成了一种趋势。水果和冷饮的改良是好事,但有些最基本的味道不应该丢掉。研发新的品种和口味是为了丰富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而不是为了让市场变得单一,让大众的消费习惯趋同。像我这样偏爱青皮橘子的人或许不多,但无论如何,市场还是可以给青皮橘子一席之地的。我们期待“基础款水果”回归,不仅仅是念旧,更是期待市场百花齐放,更好地满足大家不同的消费水平和口味。
正规配资平台官方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