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还剩最后几天了。
家庭氛围明显有些变了。我,一个老母亲,一边暗搓搓地盼着“神兽归笼”,一边焦虑地盯着那个依然沉浸在假期模式中的娃。
他,我家十四岁的男主角,依然坚持着“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基本原则,理直气壮地把“放假不就是用来休息的吗”挂在嘴边。
而我,不知不觉中,活成了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大人模样——催促、比较、唠叨,甚至偶尔情绪失控。
这应该不只是我家的剧情,估摸是千千万万家庭在假期末日的标准配置。
我们仿佛被塞进了一个看不见的剧场,每个人都扮演着固定的角色,念着命中注定的台词,却没人愿意承认——这场戏,从一开始就可能拿错了剧本。
图片
01图片
我们心中住着一个“假想的孩子”
夜深人静时,我曾认真梳理过我发火的触发点。每一次情绪爆发,背后都藏着一个巨大的落差——
我内心中的“理想孩子”,与现实中的“亲生娃”,简直判若两人。
我期待他是自律的标兵:早睡早起、热爱学习、不碰手机、主动做家务、眼神清澈、行为端庄……最好还能偶尔读读唐诗宋词,顺便帮我捶捶肩。
可现实呢?
他瘫在沙发上,像极了一只融化了的冰淇淋,甜的时候让你心头发软,黏人的时候又让你无处可逃。
最关键的是,他居然还学会了反击:“我同学都这样!”“你能不能别说了!”“假期不就是用来休息的吗?”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嘴上总说尊重孩子,可我们真正尊重的,或许根本不是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
而是我们凭借焦虑、幻想与社会标准,拼凑出的那个“假想的孩子”。
02图片
如果我们真的“尊重天性”
发火归发火,反思归反思。
我逼自己诚实回答过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真的百分之百尊重“天性”,孩子的天性到底是什么?
是自律?爱学习?勤劳勇敢?
不,真相应该是——怕苦、怕累、怕学习,又馋、又懒、又贪玩,这才是更大比例的真相。
这不是批评,这甚至不是缺点,这叫作人性。
我们谁不是这样长大?谁不曾偷偷躲在被窝看小说、谎报作业进度、逃避洗碗拖地?只不过如今角色调换,我们成了那个举着“为你好”大旗、站在道德高地上瑟瑟发抖的大人。
我们忘了,自己也曾经是他们。
03图片
两个星球,两种逻辑
孩子的逻辑系统非常简单:“上学已经那么累了……放假不就是用来休息和玩的吗?”这是他们的常识,他们的正义。
大人的逻辑则复杂得多:“现在不努力,将来就会被淘汰”“我不管你谁管你”“一切都是为你好”。
两套逻辑,两个星球。
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再也听不见彼此。
问题也许不出在孩子“不达标”,而出在我们拿到的“说明书”,根本就不是为这个型号的孩子写的。
我们照着“别人家孩子”的模板催肥、修剪、矫正,却唯独忘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
04图片
从对抗到对话3个可操作改变
我曾有幸和一位从事儿童心理教育二十多年的老师交流过想法,她告诉我,真正困扰家庭的,往往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家长脑海中那个“标准孩子”的幻象。
她说:“我们总想'修正’孩子,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不是修剪,是浇灌。没有一个孩子会靠着不断的指责和修正变得更好。他们只会因被理解、被信任,而愿意努力。”
这番话点醒了我。她并不主张纵容,而是强调“匹配”——即看见真实的孩子,再因材施教。
①用“可以”替代“应该”,把孩子拉进“合作模式”
不再说“你应该早睡”,而是试着问:“我们是现在一起读本书然后睡觉,还是再放松十分钟你自主安排?”
给孩子有限选择,等于把部分掌控感归还给他。合作不是妥协,而是邀请他参与构建自己的规则。
②把“比较”换成“观察”,从评判者转变为陪伴者
停止说“别人早就做完了”,转而好奇地问:“你觉得哪科作业最难?需不需要我坐旁边陪你一刻钟?”
很多时候,孩子抗拒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带来的孤立与压力。你不需要替他扛,但可以陪他走。
③接受没有标准说明书,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理解
教育的起点,是愿意相信:贪玩、怕累、想偷懒,不是缺陷,而是人性。
我们能做的,是在他放松时不过度焦虑,在他懈怠时不一味指责,像土地等待树长那样,给他阳光、水分和耐心。
图片
最后分享这位老师说的一句话,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你教育孩子,不是因为他不达标,而是因为他本来就可以更好——
而那个“更好”的样子,不是别人定义的,应该是在你帮助之下,他自己长出来的。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正规配资平台官方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