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长圈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风向。
凡是给孩子用"拉远设备"防控近视的家长,都成了被嘲笑的"大冤种",还被打上了一个标签——"小白鼠"。
理由呢?是因为卫健委发布的《近视防控指南(2024 年版)》里,并没有把"拉远设备"写进推荐手段。
这真是好气又好笑。
如果抱着"指南至上"的思路,只要谁的做法不在指南里就嘲一句"实验品"——那你知道吗?当过"小白鼠"的家长,且把孩子当成"小白鼠"的医生可太多了。
循证医学的"确定",都是从"不确定"开始
可能很多家长都不知道,2024 版指南是在 2018 版的基础上修订的。而在 2018 版《近视防控指南》指南里,"低浓度阿托品"并没被写进去。
但那几年,偏偏正是它被誉为"近视防控神药"最风光的时候啊!
《近视防控指南(2018 年版)》中矫正措施里仅有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以及手术矫正
很多医生下场推荐,由于当时低浓度阿托品还没有正式获批,网上还有很多购买秘籍。
直到后来临床应用十几年、证据积累够了,它才被正式写进新版(2024 版)指南。
《近视防控指南(2024 年版)》专家解读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 OK 镜(角膜接触镜) 身上。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OK 镜的技术与概念就已存在。可从 1962 年诞生到 2018 年被我国指南正式采纳,这中间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的研究、验证与安全性评估!
如果按"没进指南=智商税 / 小白鼠"的逻辑,那 2018 年之前所有给孩子戴 OK 镜的医生,岂不是都成了"骗子"?
这就是科学的常态啊:
循证医学的每一次"确定",都曾从"不确定"开始。
新的方法从实践萌芽,到证据积累,再到被写进指南,是一个漫长而审慎的过程。
科学本就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在科学的世界里,谁都有可能是小白鼠。
即便你用了"指南里的手段",也可能是"小白鼠"
很多人以为自己只用"进了指南"的手段,就不是"小白鼠"了。但事实上,指南从来都只是阶段性的"共识总结",不是永恒的标准。
而这也正是循证医学的本质:它不是一纸定论,而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新的研究出现,指南就可能会被修订、更新、甚至推翻。
就拿刚刚提到的低浓度阿托品来说——
最近,新加坡 Marcus Ang 教授的研究团队在眼科顶刊《JAMA Ophthalmology》上发表的文章指出:儿童期使用阿托品滴眼液短期延缓近视进展,但长期(10-20 年后)未改变最终近视程度,且高浓度可能增加远期黄斑病变风险。
童年时期接受 1% 阿托品治疗的眼睛与未治疗的对照组及安慰剂组的眼睛相比,在最终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上均无显著差异。
治疗期间不同浓度阿托品(0.01%,0.1%,0.5%)效果不同,三组在最终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上均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时年龄越小、使用阿托品浓度越高(0.1%vs0.01%;0.5%vs0.01%),停药后 10 年内近视继续进展的风险就越高。
图片来源:Topical Atropine for Childhood Myopia ControlThe Atropine Treatment Long-Term Assessment Study
也就是说,哪怕是"进了指南"的方法,也未必"进了真理"。
请问,如果有一天,"指南"修改了,把阿托品去掉了,你能指责那些现在给娃用了阿托品的家长是小白鼠吗?能骂那些给孩子们开了阿托品的医生把家长当小白鼠吗?(注意:我不是说阿托品一定有问题,只是说有文章对阿托品的长期效用提出质疑,所以进了指南的也并不就是一锤定音的管用,将来还有被新的证据推翻的可能性。)
而同样被写入新版指南,却存在争议的,还有离焦镜。
离焦镜
从"神镜"到"可能有点问题"
几年前,离焦镜因为能有效控制眼轴增长,一度被奉为"物理防控的最佳方案",可随着佩戴人群的增加,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2025 年 3 月,温州医科大学在《Translational Vision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研究——《外周离焦设计镜片可能增加近视儿童散光》,指出部分孩子使用离焦镜后,散光度数出现增长。
过去我们认为散光几乎是天生的,除手术外,没有其他因素能导致散光加重或减轻。但新的研究提示我们,离焦镜复杂的光学结构可能改变眼球工作模式,长期的非常规视觉负担,可能会影响角膜曲率,从而增加散光。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连那些被认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实也并没有形成永久且统一的结论,也仍在被不断验证和修正中。
还是那句话,在科学的世界里,没有永恒的结论,只有阶段性的认知。
那,到底谁是"小白鼠"?
是每天给孩子滴阿托品、0.01% 不行就上 0.05%,甚至升级到 0.1% 的家长吗?
是坚持每天佩戴 10 小时离焦镜的家长吗?
是那些还在探索"拉远设备"是否有效的家长吗?
抑或,是盲目相信"只有指南才安全"的人?
如果明天有新研究证明某种药物长期无益,或某种镜片可能带来新的风险——
那今天的"坚定执行者",不也正是小白鼠本鼠吗?
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方法。我只是想说:
循证医学本身就是不断试错、不断进步的过程。
若一味坚信"只有指南里的方法才安全",嘲笑所有尝试不在"指南"里的方法的家长为"小白鼠",最后回旋镖怕是会打回到自己身上。
家长到底该怎么办?
真正对孩子负责的家长,不会盲从任何一种声音,他们会去了解、比较、权衡——因为没有哪种防控手段是完美的。
早在去年我就给大家做过详细的盘点《所有的近视防控手段都有代价,包括免费的阳光》。
比如:
离焦镜:能控制眼轴增长,减少近视度数加深的风险,但根据最新研究,它可能会带来散光风险。
OK 镜:防控效果强,白天能恢复正常视图,上学不必戴眼镜,但贵、麻烦,使用不当还可能导致孩子眼部感染。
大户外:纯天然、低风险,用了都说好。但过强阳光长期照射,也可能增加黄斑病变几率。
所以,无论哪种选择都不是百分百完美的,家长需要在知道利弊的前提下,做出权衡取舍。
你可以谨慎,但别盲从;可以等待,但别嘲笑别人先行。更不要嘲笑别人用了不在指南里的方法,就是小白鼠。
拉远设备
一个还在被观察、但值得关注的新选项
为什么我这两年仍持续关注"拉远设备"?
原因我在这篇文章里写得很清楚:要证明赵阳和杜军辉是骗子、拉远镜是智商税,其实很容易
因为与滴阿托品、红光、OK 镜相比,它属于非侵入式防控。
它的逻辑是:通过光学原理,让孩子"看近如看远",减轻眼睛调节负担。
不改变生理结构、不用药物,也没有光照风险,在现有方案中算是相对安全的。
虽然截至目前,2024 版指南并未直接写入"拉远设备",但随附的《小学生防控近视手册》中,多次提到"望远"——
这实际上是肯定了"远距视觉活动"对防控近视的积极作用,这对于通过"望远"来防控近视的拉远设备来说,也算是一个好的开端。
当然,各种拉远设备同样不是完美的。它对孩子的依从性要求较高,如果孩子不能坚持正确使用,防控效果还是会大打折扣。
写在最后
科学不是静态的,指南也不是终点。
每一项今天被认可的医学实践,
都经历过一批勇于尝试、承担风险的人。
所以,请不要轻易嘲笑别人的选择。
在近视防控这条路上,没有谁能一次选中"永远正确"的答案。
更何况,
今天你坚信的"真理",明天就可能被修正;
今天被质疑的尝试,未来或许就被验证。
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弈喻》)
明天团头戴式拉远镜,感兴趣的预约下直播间,我们明天线上见。
1
END
正规配资平台官方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